匠峰勞務顧問有限公司

外勞新聞

輸入外勞工種名單一覽 26行業可聘外勞:文員、侍應、送貨

輸入外勞最新消息!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政府為應對本地多個行業和工種存在的勞工短缺問題,計劃有限度地引入外來勞工。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率先在本月17日開放接受申請。政府亦會優化現有補充勞工計劃,包括暫停執行現有26個職位類別及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為期2年。

輸入外勞|最新消息

政府表示,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將在下週一(即17日)開放接受申請,而航空業及公共小巴、客車行業的配額上限分別為6300個與1700個。申請的截止日期訂為7月30日,預計審批過程最短可以在1至2個月內完成。

運輸及物流局的局長林世雄表示,預計在今年第四季,將有運輸業的外籍勞工開始進入職場提供服務。他同時指出,該輸入勞工計劃並未對勞工的年齡設定上限,讓僱主和勞工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主決定。

輸入外勞|李家超:

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 李家超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時表示,引入外勞政策的前提是要保障本地工人利益。首先要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只會針對人手明顯不足的行業輸入勞工;第二要保障本地勞工工資收入,輸入勞工的工資不可低於相關職位的工資中位數;第三要以培育和增加本地勞工為主,引入外地勞工只屬輔助性和非永久性措施。

建造業提供1.2萬個外勞名額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指出,根據2019年2月的建造業議會預測,未來5年內熟練、半熟練工人和技術員短缺將達4萬人,此次建造業特別計劃提供12,000個名額。 黃偉綸表示,為解決香港勞動力短缺問題,政府將參考院舍輸入護理院特別計劃,為運輸和建築行業設立特別計劃,並優化補充勞工計劃,以應對其他行業的人力短缺。他強調本地勞工優先的原則不變。此外,在積極培訓本地人才之後,仍然存在勞工短缺情況,則需要考慮有限度地引入外勞。他又指,兩個界別輸入外勞計劃不設時限,但強調屬非永久性質,仍須視乎情况而定。 輸入外勞|航空業輸入外勞上限 6,300 人 現時航空業、公共小巴及客車行業的申請表格和詳情已上載於運輸及物流局網頁及運輸署網頁。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表示,政府計劃為航空業、公共小巴行業、客車行業輸入外勞,上限合共 8,000 人。 其中,航空業輸入外勞上限 6,300 人。林世雄表示,輸入勞工計劃大前提是優先保障本地勞工,參與計劃的僱主必須就每名輸入勞工每月向機管局繳交400元,機管局每年亦會撥出同僱主所交總額相約的款項,用以資助負責機場營運的本地員工交通費。 大灣區航空行政總裁許漢忠,歡迎特區政府公布輸入勞工的特別計劃,以解決本港部分行業人手短缺的問題。他表示,香港國際機場今年4月份的客運量及飛機起降量,分別僅為2019年4月疫情前的大約48%及60%,航空業人手短缺是其中一個原因,令航空公司在恢復航班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他認為計劃有助香港航空業盡快復常,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獨特地位。

小巴及客車司機需要實習方可投入工作 林世雄又指,公共小巴和客車行業的空缺分別為1980人和1620人。他表示,引入外勞將設有上限配額,包括900名公共小巴司機和800名客車司機。在申請人提交完整資料後,審批過程預計需時1至2個月。 根據規定,引入的司機需持有非香港地區駕駛執照至少一年,並需參加公共小巴或客車的駕駛考試和相關的職前培訓課程。此外,他們還需要接受實習訓練,完成後方可投入工作。 至於住宿方面,他表示,估計大部分跨境直通巴士司機住在內地,公共小巴和客車營辦商則會根據司機服務區域安排住宿。 輸入外勞|優化補充勞工計劃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政府將會優化現有補充勞工計劃,包括暫停執行現有26個職位類別及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為期2年。相關職位如下:

1 營業代表 2 售貨員 3 侍應生 4 接待員 5 收銀員 6 初級廚師 7 食品加工工人 8 文員 9 銀行櫃檯員 10 電腦/打孔機操作員 11 電話接線生 12 布草房服務員 13 洗衣工人 14 整熨工 15 髮型師 16 貨倉管理員 17 裁剪工 18 裁床工 19 檢查工 20 送貨員 21 駕駛員 22 清拆工 23 石工 24 噴漆工 25 渠工 26 補漏工

文章版權為新傳媒集團所擁有,原文請按: https://www.edigest.hk/1153947/?utm_campaign=ED_ContentCopy&utm_source=Web-inventory&utm_medium=Content-Copy_ED

分享:

其他新聞

補充勞工批逾6萬外勞 今限申請半年一次

【明報專訊】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自2023年9月推出,截至上月批出8935宗申請,涉及逾6.1萬外勞,當中逾4.1萬、即68%從事以往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工種。勞工處昨日公布新措施「加強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包括限制僱主半年內只可申請一次。有勞顧會勞方委員指放寬輸入外勞後接「海嘯式」申請,情况失控。 原文網址:https://news.mingpao.com/pns/%E8%A6%81%E8%81%9E/article/20250618/s00001/1750184276076

講真D|香港需要更多外勞

文/黎岩 特區政府5月30日公布優化「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容許透過計劃引入8個指定技術工種的具專業資格和經驗的年輕非學位專才來港,每個行業在3年內引入限額為3,000個。相關決定再度引起勞工界別的質疑,其所謂的理據無非是經濟尚在恢復期是否需要如此多的外勞,引入超過24000個外勞會否拉低本港的薪酬水準。而鑒於本港勞動力成本高企導致高房價、高物價及服務質素屢被詬病的客觀事實,應該引進更多的外勞,提升勞務市場的競爭力,才能夠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當局今次優化措施,針對個別行業的用工需求,分門別類地有限度引入技術專才,將有助解決部分行業熟練技術人員高齡化及青黃不接的情況。為嚴格把關,當局亦要求,引進持有內地工作經驗的申請人須在內地找公證處為其工作經驗進行公證,並持有「特種作業操作證」或類似工作許可證明。因為內地不同省市的公證處做法不一,部分僅證明申請人遞交文檔本身的真實性,例如認證該公司信確實是由其發出,但卻並不擔保申請人過往有從事該工作或受僱於該公司。 當然,若依照香港的實際操作程序,首先已經確認該等人士所遞交的文檔是真確無誤,至於個別案例渾水摸魚,以假亂真,則確實難以排除這種可能性。但「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因為今次放開的都屬於特殊工種技能要求的專業人才,以升降機工程人員為例,如果不懂裝懂似懂非懂,即便是已經獲批到港,若果難以實際操作,原形畢露,自然會被原路返回,雖然可能會導致增添不必要的程序性麻煩,但相信不會給本港機電行業,特別是關乎市民生命安全的電梯運作,造成重大的安全隱患。 至於業界擔憂的引進人才過剩的問題,以目前機電行業內有約6,200名註冊人員,每年約增100多名的註冊人員,若將引入專才配額設定為3,000人,短期內會否對從業員帶來衝擊呢,確實值得考量。 也應該看到,現今本港新生代,確實已經沒有太多人願意從事需要不定時加班的電梯維修保養行業,亦因此,相關行業的人手流失屬於預期中的必然,當局未雨綢繆作出引進人才安排,也屬合理。至於3000名配額,相信屬於一定時間內的最高限額,市場完全可以根據需求隨時調整用工安排,沒有任何一間公司在人手足夠的情況下,仍會頗費周折地額外耗費精力引進人手。所以,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際操作上看,預期都會是市場調解機制下的人手合理動態調整。 不少相關行業技術工種難以吸引本地人入行,主要原因是工作環境欠佳,並非薪酬偏低,這與現今新生代不願死挨活挨受苦受累有直接關係,他們嚮往其他行業悠閒舒適的工作環境。以餐飲服務行業為例,許多酒樓請人起薪點都在16000元以上,而本港相當多的傳媒機構,就算是碩士畢業,入職起薪點也只有16000元甚至更低,而且還要經過層層考核選拔才有機會。這種腦體倒掛、藍白失衡的薪酬狀況,確實不是一種合理的現實。至於建築行業的普通泥瓦工、扎鐵工,更是高達50000元的月薪,加之政府近年推動的高溫停工等保障勞工權益的措施,以本港現時人均工資20000元而言,建築工人已屬高薪階層。況且,本港的熟練建築工人也完全有可能因為輸入外勞,而晉身為工頭、領班、技術指導,甚至包工頭,一樣可以賺取更高的薪酬。 勞工團體只是期望作為勞工代言人,旨在保障行業的固化利益,但問題是,高人工高成本帶來的直接後果之一便是高房價。換言之,香港保障本地建造業工人的政策,代價是由購房和租房市民以較高房價及租金埋單,而後者又進一步推高整體生活和營商成本,形成惡性循環。孰輕孰重,自可掂量。 至於在勞工團體壓力下擬定的工資中位數,本身就與本港的自由市場機制相悖。一方面令到僱主在聘請外勞時,可能因為諸多限制及麻煩,縮手縮腳;另一方面,也因為硬性規定薪資水準,雖則出發點在於保障本地勞工市場薪資水準,但實則制約勞務市場的健康發展,壓抑了勞務市場本該有的市場競爭性,變相讓僱主處於被動的境地,不利於整體經濟的發展,亦不利於勞資關係的和諧順暢。 基於本港勞務市場的實際,建議當局按各行業及工種的就業及失業數據,包括中長期發展的需求,動態調整不同工種的申請配額、由勞工處定期檢視參與輸入外勞計劃的企業外勞與本地勞工的比例,將相關數據整理後向公眾公布,甚至可以積極考慮設立一個分析緊缺專業人手動態變化趨向的人才預警系統,適時更新「人才需求指數」。對建築、餐飲、安老等缺口超過15%的行業,與內地建立緊密互動的協調機制,設立快速審批通道。少時迅速補充,多時隨時精簡。 其實,新加坡引進外勞的成功經驗確實值得本港借鑒。以家庭傭工為例,因為工資低至沒有本地人做,而需完全依賴外勞。即使是較高薪的護士、醫生和其他專業人士,也需適度引入外勞,以緩解供需缺口。其中一個可參考的可取之處就是須繳付「外勞稅」,以確保輸入外勞不會拉低本地工人工資之餘,亦為庫房增加稅收,進而協助減低本地市民和企業的稅務負擔,亦變相可以制約市場引入過剩勞工衝擊本港勞務市場。政府增加稅收的同時,僱主也相應地會增加支出及少許成本,結果是保障勞務市場健康平穩,不會拉低本港薪酬水準。 總而言之,勞工階層及其代言人,雖然需要保障本階層的利益,但也需要從特區的整體利益出發,人工高成本變相削弱了本港的整體競爭力,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高房價高租金高消費的高額生活負擔,羊毛出在羊身上,始終,領取了高工資,就應該為額外的高額生活開支買單。 新聞鏈接:《講真D|香港需要更多外勞》https://www.dotdotnews.com/a/202506/03/AP683e7ae5e4b0a242bf033949.html 新聞來源: 點新聞本文著作權歸點新聞平台所有,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點新聞,商業轉載請聯繫點新聞info@dotdotnews.com

HK01: 政府增引入外地技術專才 涵蓋護士、飛機維修員、電工等8大工種

政府發言人表示,下月30日起,新增渠道推出「技術專才清單」,引入8項人力短缺的技術工種、非學位專才來港,年齡介乎18至40歲,試行為期3年,設有共1萬個名額,每項技術工種配額以3000為限。 據了解,8項技術工種的僱主,將豁免市場供應測試以證明本地招聘困難。政府消息人士解釋,行業人手真的「好短缺」,有關安排可讓業界無須經歷長時間招聘、節省時間。 據了解,政府將在「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下新增渠道,容許外來人士申請來港投身8項人力「極短缺」的技術工種。 1 新型工業技術員 2 護士 3 飛機維修技術員 4 海事技術員( 本地船隻) 5 資訊科技技術員 6升降機/自動梯技術員 7建築信息模擬協調員 8電業技術員 . 目標非學位中層技術專才 吸引長期定居香港 發言人指,按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2028年整體人力短缺將達18萬人,三分之一為熟練技工,經政策局及部門審視,並徵詢不同行業意見後,編製「技術專才清單」,選定8項對維持香港城市運作極重要、至少在未來5年面對嚴重人手短缺,且不能通過本地培訓及時補充所需人手的技術工種。 新增渠道的對象為指定行業中合資格及富有經驗的非學位中層技術專才,目標吸引他們長期定居香港發展,強調與現有輸入外勞計劃性質不同,並無重疊。新安排將試行3年,推行一年後再檢討。 8項技術工種設有共一萬個名額,每項技術工種可佔用的配額為3千個。政府消息人士強調,8個工種於未來三年分配1萬個總額,預計並非每個行業會用盡配額,「部分行業規模有大有小,特別大規模會快用到配額,變相令細行業無用到」。政府指,申請者須符合清單列明的學歷、年資、專業技能如執業註冊或牌照等要求。而根據「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規定,相關專才須在申請前,先獲得本地企業聘任,並薪酬待遇亦須達同類工作的市場水平。 . 可豁免市場供應測試請人 

施政報告|李家超:新醫學院建設「快得幾多就幾多」 將引進海外醫生增醫生比例

李家超指,希望新醫學院建設「快得幾多就幾多」。 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前日(17日)於《施政報告》記者會表示,政府希望第三所醫學院與現有醫學院「錯位發展」,冀可收第二學位學生並吸引全球學子留學。特首李家超今日(19日)於港台《星期六問責》中指出,現時本港市民每千人中僅有2.1名醫生,希望可以追平先進城市,達到2.5名及以上,因此建新醫學院是「一定要做」,又稱將以多元手段增加香港醫生比例。 李家超指,希望新醫學院建設「快得幾多就幾多」,現時兩所醫學院雖增加收生,但本港「6+1」培養模式時間太長,冀新醫學院可收第二學位學生可盡快拿牌為市民服務,但是否可縮短培養時間仍需專家決定。此外,他強調即便增開醫學院培養醫生,亦需相當時間,或會引進合資格海外醫生,盡快增加本港醫生數量。 原文網址:https://news.mingpao.com/ins/%e6%b8%af%e8%81%9e/article/20241019/s00001/1729315215732

聯絡我們